疾病预防法(收集3篇)

时间:2024-08-11 来源:

疾病预防法范文篇1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可及时得到确诊,但在基层医院由于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对一些临床急症,尤其是高龄老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加之老年人多数对疼痛不敏感,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以及医生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的欠缺,易发生漏诊和误诊,而且有的可能会产生医疗纠纷,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从事急症工作的医生,有必要提高对主动脉夹层这一种不常见疾病的认识,或许部分这类患者能通过早期确诊积极治疗而挽救或延长生命。

临床表现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几乎累及全身各系统。

胸痛:夹层动脉的胸痛非常有特点,疼痛呈撕裂样,非常剧烈,难以忍受,有濒死感:疼痛的发作非常突然,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不会发作如此突然,这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胸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夹层的部位:前胸疼痛多为升主动脉夹层、颈部或下颌疼痛可能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夹层,肩胛区疼痛多为降主动脉夹层。也有约10%的患者没有胸痛。

其他症状和体征:血压通常增高,多由于夹层累及肾动脉,造成肾缺血所致,而且很难用药物控制。主动脉分支夹层可以导致器官缺血,如颈动脉夹层缺血可以出现晕厥、脑卒中、精神异常、偏瘫;肢体动脉夹层缺血可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肾动脉夹层可以出现腰痛或肾功能不全;夹层破裂到心包通常突然死亡,破裂到胸腔产生血胸。周围动脉(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股动脉)仔细检查可以闻及杂音,某一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血压不对称等。

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鉴别诊断中须注意:①持续性剧烈胸痛、腹痛,起病急骤,吗啡等不能使之缓解;②虽有胸痛、腹痛,常出现休克征象,但血压轻度降低或不降,甚至反而升高;③突然出现主动脉关闭不全体征,或心衰进行性加重;④胸骨上窝、腹部触及搏动性包块;⑤两侧肱动脉、股动脉搏动强弱不一,甚至出现无脉症;⑥酷似急性心肌梗死,而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⑦胸痛伴神经系统症状,如晕厥、偏瘫及老年人突然出现意识障碍等。

临床诊断

夹层动脉的诊断一要靠对患者疼痛部位的高度警惕性,二要靠影像学的诊断。

胸片:虽然简单,但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降主动脉扩张的影像征象,结合胸痛应该高度怀疑此诊断。

CT: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而又极具有价值的检查,不但对诊断有意义,而且对治疗也极有价值。

磁共振显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断层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通过血管造影还可以大致确定破口的位置,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方便、快捷是其最大的优势,经胸超声心动图看升主动脉比较清楚,看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则比较差,对诊断A型夹层有肯定价值,但对B型夹层比较困难,因此,对治疗的选择帮助不大。采用食管超声可以清楚地看到降主动脉的夹层和破口,对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置入治疗夹层动脉瘤非常有帮助。

动脉造影:是诊断动脉夹层非常有价值的手段,多结合介入治疗一起应用,但在造影时一定要区分假腔和真腔,务必不要在假腔内高压注射造影剂。

参考文献

胡大一,主编.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4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颤所致栓塞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1]。房颤的出现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危险,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无房颤者增加5~6倍[2]。本组资料中,血栓栓塞发生的部位以脑部为主,下肢次之。由于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因此,预防性抗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年龄增长,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栓塞的危险性也增加,从抗栓治疗中得到的益处也越大。根据国外的临床试验,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时,INR在2.0~3.0是安全的,出血的发生率不会明显增加[3],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下降68%,总病死率下降33%[4]。不适宜华法林及无以上危险因素患者,可改用阿司匹林(100~300mg/日)。达比加群价格昂贵,但疗效确切,不用频繁监测INR是很有前景的抗栓药物。

近年来,对房颤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快速发展为房颤的根治提供了契机,随着消融术式的不断改进,消融器械的不断完善,其治疗房颤,尤其是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鹤萍,胡大一.非心瓣膜疾病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966-967.

卫生部心房颤动研究课题协作组.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95-298.

疾病预防法范文篇2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走向小康,健康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报刊、杂志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有关健康的“保健产品”。但目前社会现实依然是医疗卫生资源十分有限,那么如何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甚至解决致残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健身防病都要相信和坚持科学,具体就是要循证,即遵循科学证据。既有科学证据,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延长寿命,减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提高生活质量,又有成本-效益的合理措施有两条,即两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

现在不少中青年人“进门找电梯,出门就打的(士)”,以车代步,不少青少年上网,看电视,足不出户。“白骨精”们常常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应酬,顿顿吃得超标,喝酒常常过量。一些人即便买了运动健身卡,也天天埋怨太忙,没时间锻炼。

很多人都把减肥寄希望于减肥药,缺乏信心,缺乏紧迫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我本人也曾是肥胖患者。2000年身高1.78米的我,体重89千克。体检发现餐后血糖高,糖耐量试验异常,血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还有脂肪肝。我坚持服用了半年的减肥药,但停药后体重有反弹趋势,副作用大。2001年我开始坚持游泳,爬山,体重下降了3千克。从2002年开始坚持饭吃八成饱,控制肉食,少吃甜食,坚持日行万步路(4千米),体重减到74~75千克,一直保持至今。

“一胖百病生”,控制体重后,血糖,血脂都正常,脂肪肝也好了,精神也明显好转。我是个工作节奏快,几乎每一小时都有日程安排的人,同事朋友们难以相信我每日可走一个半小时,完成日行万步路的指标。我的目标是一年365天,天天行万步。因为我己把这种运动作为同工作、吃饭、睡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内容。而精神上淡泊名利,学会“舍得”,保持好心态和好心情也至关重要,没有好的心情,不可能有好身体。

第二个法宝是坚持科学循证用药,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三达标。

疾病预防法范文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首要任务,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有重要作用。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及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疾病预防的主要任务。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以及自我保健能力来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疾病,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和中老年保健等。开展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全民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些治疗预防措施,消除或者减少了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很多疾病不但会带来痛苦而且通过治疗也不能痊愈或者反复接触危险因素进而反复发病,治疗在疾病痊愈效果中很局限。因此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当今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鼠疫和霍乱发病率的下降、天花的消灭、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均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所造成的后果比预防医学建立以前要轻的多,例如艾滋病、疯牛病和目前的变异冠状病毒所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是人们科学预防疾病知识和方法的普及作用。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革以及社会环境改革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健康促进强调参与意识和自我卫生保健,促进人们自觉的主动的追求健康并增加健康投资,来提高生活质量;还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还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等,在全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环境,从根本上来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非患病人群并不代表健康,许多人则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即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或部分指标有轻度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自觉身心状态差。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情况不同采用的具体方式各异,许多人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但可能多年未进行系统的体检。要让其明白没有不良感觉并不表示没病,如果有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即使体检无异常得病的概率也很大,所以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相关的生活习惯调整。此外要从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提出个体性健康调整计划;关注不同人群的发病特点,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各种慢性病和癌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等,对于具有相关疾病患病趋势的人群要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并促使其尽快调整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相关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等;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都与情绪关系密切,就心理状态来讲单纯的心理异常也可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心理状态的调整主要在于其自身。对其阐明情绪和疾病的联系指导其改善情绪的可能性方法,并在必要时提供心理支持等。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可治愈或维持稳定的急性或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不仅要强调治疗期间的生活和药物调理还要对疾病的诱发因素、表现、进展、治疗等方面进行说明介绍,使患者在痊愈后能加以注意减少同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调理,能逐步逆转或者稳定病情或者至少达到疾病进展放缓的目的。对手术后和癌症患者,有些手术明显改变了患者术前的生活方式,如截肢、乳腺切除、尿路重置等,患者术后不仅面临实际的生活困难还要承受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其生活质量会明显降低。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较为客观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现状面对当前的实际,通过手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效果,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同时指导患者转变观念并且就自己能力所及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努力。大多数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和后续化、放疗等方法消除病灶,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除了与本身病情有关外还要与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许多患者终日担忧害怕并且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要对癌症患者加强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定期来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分为低致死性和高致死性,如流行性感冒、红眼病、婴幼儿腹泻等一般不会致死。但由于流感的发病频繁相对较高流行范围相对较广和传染人群相对较大,所以其死亡的绝对人数也是很高的。又如霍乱、病毒性脑膜炎和狂犬病等属于高致死性,一旦发病其死亡率非常高。根据其生化特性可以分为传统病菌和新型病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新型病菌,如非典病毒的出现和蔓延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惧。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要继续强化和完善传统教育,指导人们完善相关的疫苗注射和生活预防,并针对现代城市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要加强人们在高密度人口区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如何自我观察病情如何避免被传染以及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心理调整等。

结语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和保健知识水平等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法(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成长日记作文(整理5篇) 2024-08-10

我的日记6[精选](整理3篇) 2024-08-09

校园生活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09

实用的日记作文精选(整理6篇) 2024-08-08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3篇) 2024-08-08

过年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05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乡村真美作文(整理4篇) 2024-08-11

疾病预防法(收集3篇) 2024-08-11

希腊的古典文化(收集3篇) 2024-08-11